七月的首尔,往年这时候街上都是熙熙攘攘的游客,我也总爱在中国美食街瞎溜达。可最近的气氛怪怪的。突然一大帮人在这里举着标语喊口号,中餐馆门口堵满了人,什么难听话都骂出来了,甚至还有餐馆外的牌子被砸坏。这种画面不夸张,哪怕你只是个普通的华人留学生,也得学会低调。我身边有同学真是能不出门就不出门,宁愿闷宿舍。这年头,谁还不怕一张突然的脸色和突如其来的麻烦?
韩国这股对中国的“火气”,现在热得挺吓人。可真的是情绪说来就来吗?还是背后有些说不清的隐情?
大选风暴过后,谁来为情绪买单?
要说这情绪,也不是无缘无故。韩国今年经济不太妙,物价涨得让人抓狂,谁都肯定发现泡菜都变贵了吧?找工作也难,年轻人抱怨的事一大把。而选举更是让这些焦虑有了“出口”。每次到这种紧要关头,总有政客跳出来煽风点火,一些极右团体和小报跟着推波助澜,又开始讲“中国问题”怎么怎么糟。其实很大一部分韩国老百姓都明白,生意、能源、旅游这些东西根子都绕不开中国——中韩两国经济早就搅成一锅粥。可游行的标语就这么一次次把火头引过来,听着其实挺荒唐,但人多就容易起哄。如今,留学生们坐地铁都得悄悄用韩语和同学说话,生怕被路人盯上,内心多多少少都有点怕。
展开剩余65%揭开锅盖才知道,背后的套路挺熟悉
其实冷静一想,这套路也看过不少遍。韩国每次经济不顺,总得推个“外国锅”。之前是日本,现在换成中国,模式几乎如出一辙。前总统尹锡悦上任那会儿,旗帜鲜明亲美,每当遇到社会难题,就有点默许民间搞点“反华梗”、“阴谋论”,网络上满天飞。你可能没想到,中餐馆老板也能稀里糊涂成了情绪的宣泄口。身边一些韩国朋友原来对中国还挺有好奇,这两年话都变了,动不动就是某某段子或者“神秘理论”。明明大部分人对中国了解也不多,但网络上那股气氛会直接“感染”他们。
说点实在的,大家可能忘了,韩国现在用的生活电器,电池、汽车,很多背后都有中国工厂和技术的影子。就连韩国旅游业的好日子,也离不开中国游客。可一到“仇华”风头上,这些大家心知肚明的现实,就像被谁一拍脑袋,统统不见了。
使馆很刚,理性声音其实也有
每次闹出点啥,中国使馆反应都快,隔天就“坐镇”发声明,要求严肃处理,维护中国公民安全。我还见过微信群里转的使馆提醒,身在国外,看着这些消息,心里多少有点安慰。其实也不是所有韩国人都被忽悠了,有些学者、评论员还是在发声“别被情绪左右”,希望合作比对立有前途。我自己听着也觉得,这话有点道理,毕竟这世界上邻里闹僵从来没见谁落了好。
往后能不能缓和?其实谁也说不好
说到底,这股子极端风气可能跑一阵子就消停,但会不会彻底过去?我真不敢保证。新总统李在明刚上台,最近几次讲话都很有意思,一边不忘讲跟中国得好好合作,不能为了外部压力牺牲本国利益,另一边又得顾着美国的面子。这事吧,谁都希望理智点,但情绪这玩意说不定哪天又被点燃。大公司的老板和一些学者天天在电视上说要回归理性,说两国民间要多点交流,其实道理谁不懂?可是情绪的东西,怎么化解,还真不是开一个发布会就行。
说实话,要真正改变大家的看法,不是一两年能做到的。
最后想说
有时候真挺无奈的。一场高调的游行,真能让经济危机消失吗?青年就业不靠合作靠仇恨就能好转?我不信。仇恨很容易,改变挺难的。大家如果也在韩国生活,或者在别的国家遇到类似事,咱们留言区聊聊——你觉得呢,是政客甩锅中国真能“扭转乾坤”,还是合作才有未来?我还挺想听听你的故事的。
发布于:四川省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